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却怀揣艺术情怀,用30多年的坚守与热爱传承石雕艺术,以刻刀为笔,书写着石雕技艺坚守传承与创新融合的精彩篇章,被评为“甘肃省民间石雕艺术大师”“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造型艺术代表性传承人”,这位与时光对话的匠人,就是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庞川村的庞永恩。
近日,记者一来到庞永恩家,就被门前、院子里的一件件造型精美、栩栩如生的石雕吸引,走进院子,庞永恩正迎着晨光雕刻,石屑在晨光中飞舞,刻刀在石雕上游走,随着他的手起刀落,一尊粗坯逐渐传神起来。
庞永恩告诉记者:“我现在雕的这件作品名字是五世同堂辈辈封侯,五个猴子代表五代,寓意是家族兴旺的意思,辈辈封侯寓意是代表子孙后代多出人才,一般作品都是五世同堂,或者辈辈封侯,是分开的,我根据这块石料融合在一起了。”
今年52岁的庞永恩是土生土长的宁县湘乐镇庞川村人,是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、石雕艺术项目省级传承人庞清河之子,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石刻文化氛围中。从懵懂的孩童时起,他就被石刻艺人专注的神情和神奇的技艺深深吸引,16岁起,便跟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,传承石雕艺术。
“从我记事起,父亲就在农闲时间做石雕,我受到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(石雕),初中毕业以后,跟父亲就开始学这门手艺,到现在三十几年了,一共创作作品有两千多件,作品以古代人物为主,历史人物、传统故事人物和动物。”庞永恩说。
30多年来,庞永恩始终坚守石雕非遗文化阵地,传承传统手工艺,同时不囿古法,坚持创新。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通过各种外出学习及实践,不断开阔视野,博采众家之长,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门类,逐渐形成了个人成熟的艺术风格。在传承石雕艺术的同时他还学习了根雕、水泥浮雕等,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,使作品更好地融入现代市场。
"我在传承父亲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市场需求,多次外出学习,对雕刻手法、造型进行创新改进。"庞永恩告诉记者。
与石为伴,以石为乐。庞永恩凭借艺无止境的追求和日复一日的雕琢,他创作的作品在多项赛事中获奖,他也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、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,先后被评为“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”“甘肃省乡村工匠”“甘肃省民间石雕艺术大师”“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造型艺术代表性传承人”。如今虽已功成名就,但他仍旧孜孜不倦,不断创新,从未停止对技艺的追求。每天,他依旧与石头为伴,用刻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工匠传奇,而他对石雕技艺的热爱与钻研,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儿女走上相同的道路。
庞永恩在采访中说道:“雕刻技艺是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传统技艺,作为非遗传承人,在我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,除了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,还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,把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,现在我的儿女也在从事这门手艺。”
晨光再度漫过院墙,工艺大师人又俯身于新得的石前。錾刀起落间,石屑如时光碎金般簌簌飘落——这叮咚声响了百年的石语,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谱写着更为悠长的传承乐章。(全媒体记者 文雪莲)